刘观标
1984年底,学校研究生办公室确定吴中如老师作为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指导老师,那时,吴老师才四十多岁。身形瘦削却有力量,戴一副眼镜,眼睛却炯炯有神。初识吴老师,我总认为吴老师是个严肃的学者,做了吴老师的学生才知道,他讷于言、善于思、敏于行,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平易近人,做吴老师的学生那才叫做“三生有幸”。
师德高尚
做事先做人,这是一句古训。如何做人?书本上没有,来自于家庭和学校的氛围,来自于父母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师拜吴老师学习近三年,老师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成功的秘诀来自于勤奋、努力和永不言弃。
初见吴老师只看到他古铜色的皮肤,消瘦的脸庞。深入了解吴老师才知道这是因为幼年的艰辛农耕和长年累月的户外工作所致,也正是他在农村那 10 亩耕地教会他用最直接的眼光去看问题,用最简洁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也造就了他朴素的人生哲学,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选准方向、刻苦努力是唯一的捷径。真学问来自耐得住寂寞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至今,我常常感念吴老师教书育人的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研究生阶段是对本科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是对科研工作必需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建立。是吴老师为我打开了科研的大门,指引我走上了一条带着问题思考,面向工程研究的正确道路。在基础课程的选择上,吴老师特别重视数学力学课程的学习,并一直跟踪学习掌握的情况。他认为,数学力学是工科研究生有效开展科研工作所必备的基础,并且对自身在今后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大有裨益。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上,吴老师强调了论文的主题要“新”但不要追求“奇”,要结合工程实际切忌空洞无物。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及学位论文的成文阶段,从参考文献的选择到研究方法的确立,从分析思路的梳理到学位论文的撰写,吴老师都是认真思考,悉心传授。
使我记忆犹新的是结构中心二楼的那间吴老师的办公室,读研三年,是我和吴老师师徒相随、形影不离的三年。三年中,吴老师一直采用古希腊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教学的方法,与我畅谈科研方法、科技前沿和治学态度。传授学业之余,吴老师还非常关注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组织协调和待人接物方面,经常刻意安排;在文体活动和兴趣爱好方面,总是鼓励参与。能力培养之外,吴老师也非常关心我的生活,特别是在我的就业指导上,多方奔走,细致入微,使我有一份满意的工作,能够将自己的所学应用于工程实践,并且发扬光大,至今心存感念。
治学严谨
高尚的师德在治学上表现出来的是严谨、民主和务实的学风,我一直记忆犹新。
在我的论文选题上,吴老师在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等方面经过了多方调研,长期思考,科学决策,明确研究目标。在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上,吴老师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任务,结合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和所掌握的资料,科学合理论证,形成研究思路。在论文的撰写和最终成文上,吴老师从论文的格式、逻辑关系、造词用句,甚至标点符号都一一过目,严格把关,学风之严谨,影响我至今。
与吴老师一起的有一个自发的研究团队,吴老师在指导我的研究生论文过程中,除了采用启发式指导,充分尊重我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之外,还特别注重组织团队成员共同探讨研究问题,不但使我本人在研究的过程中少走了弯路,提高了研究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培养了我对其它专业学科了解学习的兴趣,大大拓宽了一名工科研究生的知识面。团队内的其他成员也在讨论、探讨,甚至争论的过程中深受启发,受益匪浅。这种民主的学风,使我终生受益。
在我攻读研究生期间,吴老师正在承担着国家水电部等政府部门下达的理论性较强的研究课题。但吴老师并没有就理论而理论的泛泛研究,而是一开始就主动联系安徽佛子岭连拱坝这种特点非常鲜明的工程作为依托,多次去现场调研考察,将理论研究与解决工程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研究成果对避免佛子岭大坝在1993年11月下旬的运行事故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我的研究生论文成文过程中,吴老师坚持用佛子岭工程的实际数据来验证研究成果,在教授我知识,增长才干的同时,其务实学风也深深地映在我脑海之中。
学识渊博
治学严谨、创新创造需要渊博的学识做支撑。跟随吴老师读研三年,我深深为吴老师渊博的学识所折服。
作为一名坝工结构专业的知名学者,吴老师不仅对水工结构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理解非常透切,在数学力学方面的功底也非常扎实。这样的知识结构使得吴老师在从事大坝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才思如涌,游刃有余。作为吴老师的一名学生,耳闻目睹,深有所悟。求学期间,我特别重视数学力学方面课程学习,在规定的必(选)修课程之外,我还自学了大量数学力学课程,对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水利水电工程离不开利用模型的试验论证。模型试验没有多少现成的理论可以借鉴利用,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利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去思考分析。吴老师凭借其扎实的数学力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工程设计与施工经验,对水工模型试验具有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方面颇有建树,并在分析评估龙羊峡水电站大坝的安全结构性态时,巧妙地将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成果与原型观测数据结合起来分析,得到了更加理想的成果,为龙羊峡大坝的高水位运行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多年的工程设计及施工管理工作,使吴老师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工程经验。每当在承担某个具体水电站工程的安全结构性态评估工作时,吴老师总是能够首先从大处着眼,分析工程的各个建筑物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某个特定建筑物所处的边界条件,以及各个边界条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反映建筑物结构性态的典型物理量,以及这些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和相互联系。形成了吴老师特有的对大坝安全结构性态分析评估的理念和思想。
如坐春风的日子那样匆匆,与吴老师的师生情谊已逾卅载,节假日闲暇之际,常与吴老师促膝长谈,且常谈常新。“一日为师,终生为师”,未来的征途,吴老师的风骨将激励我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