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追思回忆

  • 卢有清: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 ——记恩师吴中如

      卢有清

      吴中如老师是我83届大学本科时的班主任,1986年我又有幸成为其第一批研究生。虽然在老师身边不过短短几年,但他对我在做人做事、学术钻研等方面的鞭策与教诲,让我终身受益无穷。岁月如梭,于今一晃30多年过去了,回忆当年,如是昨朝。

      初识吴老师是在1982年的秋季。那时,老师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然而身材消瘦,衣着简朴,表情严肃略显刻板,要不是戴了一副眼镜,根本看不出是一个知识分子。老师讲话带有浓重的宜兴口音,为了让同学们听得清楚,刻意放慢语速,有时为说清一个词需要重复几遍,甚至有点咬文嚼字的味道。但很快,同学们就觉察到,其实吴中如老师学识十分渊博,思维甚是敏捷。

      他备课的讲稿也就寥寥几行提纲,讲课时绝不会照本宣科,而是围绕专业重点渐次展开,并与以往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有机串联,语言简练,句句扼要,触类旁通。老师博览群书,讲课时旁征博引,尽可能将他所了解的知识全部授于我们,就连当时学术界某些专业领域的新颖观点他都会加以阐述,并说明出处、加以点评。他的头脑好像一台“电子计算机”,有时传授某个知识点时,甚至可以说出是在哪个参考资料的哪个章节第几页上,很是让同学们瞠目结舌。

      老师治学严谨,但教学方式灵活。他说过,一个成功的研究人员,首先要做到思维敏捷,能够站在学术前沿,提出一系列有深度的课题,再结合工程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为此,他要求学生多看文献资料、多思考、多提问,但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一般不作直接解答,而是略作提示后,要求其他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参与讨论,老师会在最后给出点评。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增强了其分析能力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他会提一些学术界比较热点的话题,或是工程上出现的一些疑难杂症让大家思考,启发并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难题。而我更是在研究生入学不到一年就“被迫开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老师的影响和指导下,作为他第一批研究生的我们,所选择的课题在当时大坝安全监测领域都比较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当然也取得了比较丰厚的研究成果,这为今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老师教学极其严格,作为他的学生,时常会感到如履薄冰,治学上绝不敢有丝毫懈怠。还记得念本科时,有门《水工建筑物》的考试,几乎让所有同学“义愤填膺”。试卷实在是太难了,整个年级80多个学生,只有七八个人成绩在70分以上,其余都只有60多分,甚至还有二三个人不及格,大家都担心主要专业课考成这样,对今后的“前途”会有影响。但老师很淡定地说了一句话,“现在要求严格一点正是对你们今后的成长负责,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更进一步”。这样的成绩单不知道母校的老师还有没有后来者,但我们这批学生确实没有一个人的“前途”因为这个受到影响,相反却培养了大家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工作追求完美的品质。现在回想起老师这句平淡朴素的话,仍然感觉获益匪浅。

      老师的严格还体现在对科学的态度上。还记得当初做研究生毕业论文时,老师显得极为“挑剔”。一方面放手让我广开思路、尝试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对研究过程严格把控,对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多次检查复核,以确保最终成果的可靠。对论文本身更是逐字逐句地审阅,无论是文章的结构、语言,论据的引用,甚至是标点符号,都提出许多修改意见,论文反复推敲、几经易稿之后才被通过。多年后老师跟我说,每一个他带的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要经他亲自修改三四次以上。这样严谨的学术风格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以及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我以后的工作中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记,促使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实事求是、追求细节的干事作风。

      老师淡泊名利,心性耿直,从不趋炎附势,但对学术的追求却是孜孜不倦、心无旁骛。记得我在校期间,老师的科研项目总是做不完。这首先得益于他的学术造诣和创新精神,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的研究成果既有理论上的创新,又贴切实际,解决了许多工程方面的实际难题,许多成果在当时都达到了国内外领先水平。那些年,他是个“高产”学者,他的论文、论著及获得的科技进步奖项在母校及领域同仁中都是遥遥领先。作为他的门生,我们也是获益颇多,整个研究生生涯,有很多真刀实枪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机会。其次得益于吴老师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的精神。记得老师在开展龙羊峡水电站项目研究时,由于积劳成疾,身患神经性皮炎,全身浮肿,剧痒难忍,夜晚辗转难眠。当时项目难度大、时间紧,但是病痛无法摧毁科研事业在老师心中神圣的地位,即便身体遭受着巨大的煎熬,仍然坚持工作,并且带病到工地进行现场汇报,其成果水平很高,获得了一致好评。其敬业精神和牺牲精神令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以及领域同行万分敬佩和慨叹。

      “任何时候当你遇到困难感到绝望时,也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放弃等于溃败,将一事无成,稍微坚持一下就能成功。”我一直将这句朴素而意味深长的话,当作座右铭铭记于心,也常常把它分享给我的同事和子女。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当我遇到困难挫折时,我都会想起老师的谆谆教诲而增添无穷的力量。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我受业于先生仅几年,遗憾无法穷尽老师的才学,然所学智识足够受益终生,所以常常感戴于心。老师的精神和德行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