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追思回忆

  • 顾冲时:我的恩师吴中如院士
    • 顾冲时

      与吴老师相识是在1984年的秋天,我还在华东水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读本科四年级的时候,当时吴老师给我们上水工建筑物专业课,他扎实的专业功底,深深吸引了我和我的同学们。从此开始,吴老师在学习、工作上对我悉心指导,在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的硕士和博士也师从吴老师。目前,我的儿子顾昊也是吴老师的博士生,我家两代人都得到了吴老师的巨大帮助,吴老师对我们的人生影响至深至远。

      、生活和工作上父爱般关怀

      我出生在农村,6岁的时候父亲病过,家境十分贫寒。1987年我攻读河海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吴老师用学校最高限额的助学金来解决我的生活困难,当时还受到个别老师的诽语,吴老师顶住压力帮助我完成学业,让我终生难忘。1994年为了改善我住房的条件,经济不富裕的吴老师拿出2万元帮助我解决购房资金不足的困难。我和我的妻子谈起这些往事的时候,心情一直难于平静,感激之情难于言表。吴老师在生活上处处为我着想,竭尽全力帮助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为我安心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吴老师父爱般的关怀,也是我战胜一切生活困难的源泉和动力。

      吴老师不但对我生活关心和照顾,同时对我工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记得我在1994年申报副教授的时候,我正好出差在龙羊峡工地,由于交通不便,来不及赶回学校填报申请表,针对这一情况,吴老师帮助我填写了相关的申请表,使我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吴老师为提高我的业务能力,动员我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吴老师还不是博士生导师,他帮我找指导老师(实际上吴老师指导我完成学业),这为我今后业务能力提高和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我和吴老师一起工作近三十年,他根据水利事业的发展,对我业务精心指导,不断帮助我定位和拓展研究方向,使我从传统的大坝安全监控确定性研究,发展到非确定性、健康诊断、风险分析和超大型工程安全监控研究。我工作后能根据行业和学科发展趋势,开展科学研究与创新工作,离不开吴老师的教诲和指导。吴老师经常跟我说,理论联系实际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三十多年来,吴老师用他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研究团队成功解决了近百个重大和重点水利工程的实际科技难题,并指导和帮助我将我在科学研究中的一些进展成功应用于三峡、小湾、锦屏一级、糯扎渡等超大型水利工程的安全监控。吴老师在不断指点我业务工作的同时,还重点培养我独立工作的能力,他大胆地把国家重大和重点科学研究项目交给我负责,这对我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能独立负责一些重大的科学研究项目,能成为学校水工结构工程学科的负责人,这不仅跟吴老师多年培养我有关,而且离不开吴老师为我打下的坚实基础。我毫不夸张地说,我工作上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吴老师父爱般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吴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指导。

      、志存高远,引领学科发展

      吴老师长期从事大坝安全监测、监控和水工结构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对水工结构工程学科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与重点项目、973项目课题等十多项,以及三峡临时船闸、升船机和左岸厂房等安全监测工程,龙羊峡、丹江口、佛子岭、小湾等50多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科研项目60余项。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混凝土坝等重大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的变形监控指标的理论与方法,首次在国内外研制了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建立了大坝安全监控模型体系,发展和完善了大坝安全监控反分析理论等。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吴老师1990年出版的首部专著《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及其应用》,是国内外水工结构工程有关安全监控的第一部论著。我国著名坝工专家潘家铮院士亲自作了序,潘院士在序中写道:“建国以来,我们已出版了很多有关水工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以至具体观测的书籍,但还少见到论述原型观测资料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的专著,吴中如同志的这本著作,正好填补了空白,正是广大读者包括我期待着的一本专著,这是我感到十分欣慰的原因,我深感这本书的出版问世必将对这个科技课题起良好的推动作用。”此外,吴老师又出版了7本专著,其中:1987年出版的《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2001年出版的《碾压混凝土坝安全监控理论及其应用》等专著分别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窦国仁、严恺院士作了序,两位院士在序中分别对吴老师为水工结构工程安全监控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吴老师在水工结构安全监控和健康诊断的研究和创新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吴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自己和教导学生的“科研与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要有前瞻性与前沿性、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三个基本原则,研究成果不但引领了学科发展,而且解决了一系列工程实际的科技难题,对推动水工结构工程的科技进步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尊师爱友,埋头苦干,无私奉献

      我作为长期与吴老师一起工作的学生,吴老师言行为我和我的师兄弟树立了榜样。吴老师每个成就的取得,他都要提到恩师陈久宇教授和师母林见教授,怀念陈老师对他的关心和帮助,陈久宇教授逝世两年后,吴老师负责的项目在申报安徽省和国家奖时,他还把陈老师作为第一完成人放在报奖人之中。至今,每年大年初一吴老师都去陈老师家向师母拜年和汇报工作。平时吴老师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最大限度地帮助弟子们,每逢节假日,吴老师组织学生聚会,让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吴老师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几乎没有节假日,忘我工作,除了白天努力工作之外,晚上还经常加班工作。记得有一年我正好未回老家过年,那年大年三十下午师母叫吴老师早一点下班,顺便到菜场带一些蔬菜回家,但吴老师一投入工作就忘了买菜的事,当忙完工作已是下午四点多,卖菜的人早已回家过年,根本买不到菜了。1991年吴老师身体不佳,他带病去西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汇报“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吴老师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感动了包括潘家铮院士在内的所有专家学者。吴老师平时对业务要求很高,学生的论文经他认真修改数遍以后方能答辩。吴老师从不计较个人利益,也十分淡泊名利,最让我不敢忘怀的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在课题申报和完成过程中,吴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在课题完成后申报江苏省和国家奖时吴老师主动要求不列入完成人之中,把荣誉让给我们这些年轻人,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们。吴老师70岁那年对我说,今后我做事可以,但有关荣誉方面事情请不要考虑我。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吴老师对学生的全方位关心和爱护,对事业的严谨和高瞻远瞩,以及其崇高的思想品德、无私奉献的大家风范,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感谢吴老师对我人生的指导、生活上的关爱,吴老师对事业的科学见解和持之以恒的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