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追思回忆

  • 季建:跟随吴中如老师的点滴往事
    • 季建

      前些天顾冲时师兄来电话,说是吴中如老师写了本书,书名是《平民院士的回眸》,内容大体是回顾自己几十年来教书和学术研究的经历,以激励后来之人。又说征得老师同意,弟子们可以写上一段文字附于书后,谈谈读书期间的印象和感悟。我毕业已整整二十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些水利管理方面的事情,未能传承弘扬老师的事业,总觉得辜负了老师。二十年过去,老师教的学问还得差不多了,惟有做人做事的“品”印象深刻,难以忘却。

      老师的书以《平民院士的回眸》为书名我想是再贴切不过的,一来是回眸老师从平民到院士的经历,二来可能是想表达老师的平民情怀和做人原则,讲坛上是院士,讲坛下是平民。我记得要考河海大学研究生时,有同事建议读吴老师的研究生,给了三个理由:为人好、有学问、课题多。考前初次去见吴老师,不免有一些怯怯和忐忑,路上一直在想象有大学问的人该是什么样,等见了面,才发现自己的想象是多么可笑,吴老师的面貌和眼下流行的帅呆了、酷毙了基本不沾边,普普通通,衣着也不十分讲究,也是普普通通,走在人群里很难有回头率。吴老师的普通话虽带着些家乡的方言口音,但也极易听懂,富有亲和力,见面后三言两语间就没有了来前紧张的感觉。我向他自我介绍了一番,他也问了一些情况,然后直来直去,没有一点弯弯绕,说了一些鼓励和欢迎报考的话。初次见面,觉得老师是极平易近人、极好请教的,全然没有学问大、架子也大、脾气更大的样子,心想读他的研究生应该是十分不错的。后来跟吴老师久了,相处又随意了很多,无拘无束,那时候他的办公室在科学馆,有三间房,他用半间,一间作机房,其余课题组公用。那会儿老师喜欢喝茶,也抽烟,需要休息的时候,经常从他半间房的办公室出来,和我们聊天,喝着茶抽着烟,海阔天空的聊,气氛十分活跃。他总爱用带着宜兴方言的普通话对我们说 “你们这些小家伙”,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师生关系极为融洽。

      老师做学问可以说是到了酷爱的地步,除去逢年过节,每天骑着那辆半旧的自行车上下班,上午八点到,十二点离开,下午二点到,六点离开,晚上看完新闻后,散步走到办公室,到十点钟才回家休息。人们都羡慕当教师每年有两个假期,可吴老师从来不给自己放假,照常上班,工作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没有对学问执着的追求是难以做到的,爱迪生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也许这就是平民和院士的区别了。我入学后,吴老师要求头一年专心读书打基础,其后开始做课题写论文。第二年起我开始了上班的日子。南京的夏天和冬天是很难熬的,研究生宿舍没有空调,吴老师的办公室是有的。尽管条件不错,可久了就有些耐不住,觉得别的同学们比自己自在,脑子里不免有了偷懒的念头,但转过来一想到老师在办公室坐着,自己又不可能有常常不去的理由,倒不是怕老师批评,老师也确实没有为此批评过我们,只是自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于是也就断了偷懒的念头,老老实实去上班,只是一到周日和假期就快快开溜了。做吴老师的弟子确是有些辛苦,不是因为老师难为你,而是老师的表率感染你,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官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吧。

      吴老师对学问总是一丝不苟的,对弟子们的要求也很严。我们写的报告、论文,他都是从头到尾一字不漏仔细看过,写上修改意见,甚至连标点符号不当之处也要指出,然后当面交流,给予点拨,如此反复一到二次,才予以通过。老师的传道授业是在我们平时做课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的,给我最多的我以为不是那些具体的理论,而是了解那些理论的本质的东西,给我以启发,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思考和研究。记得有次老师带着点幽默地说,学问有三种,白色的、黑色的和灰色的,算术是白色的,1122,研究外星人和UFO是黑色的,没人拿出个真的让大家看。然后说,大部分学问是灰色的,灰色学问是相对真理,坝工理论是典型的灰色学问,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都是有许多假设和假定的,以它们为基础的坝工理论就假设和假定满天飞了,正确把握这些假定和假设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寥寥数语,切中要害,有些像点金之术,引人深思。

      我毕业不久吴老师开始带博士生,又当选了工程院院士,如今已然桃李芬芳满天下了,许多已是栋梁之才。二十年来拜见老师的次数不多,每次去老师总是一样热情,概没因为我不务正业有埋怨和责备的意思,我想可能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缘故吧。

                                    

      二〇一四年九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