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追思回忆

  • 赵斌 阳武:回忆在河海与吴老师一起的日子
    • 赵斌 阳武

      时光飞逝,转眼毕业已经15载,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1993年到1999年),我一直跟随吴老师整整6年,吴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埋头苦干的工作精神,对数字的高度敏感和对研究对象宏观把控的精准程度,给我们每个弟子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那时候,只要不出差、身体健康,吴老师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工作,周末和节假日均不例外。以至于大年初一,我们电话拜年往往也是直接打到办公室,才能找到吴老师(注:那时侯手机属于奢侈品,还不普及)。吴老师的作息很有规律,一般是清晨、上午、下午和晚上,一天4次往返办公室。大清早,吴老师会走路到办公室(当作是晨练),先工作1个小时左右,然后回家吃早饭;早饭后再到办公室,下午亦是如此;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后,他就又往办公室走了。

      所以,吴老师对我们弟子要求也很严,希望我们也能跟上他的工作节奏,他会经常询问工作进展情况、有无棘手的问题,每天都会和我们一起分析谈论具体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记得周末,我和阳武偶尔会花点时间陪陪女朋友,但如果周末有一个整天吴老师未见到我们,第二天,吴老师就会笑呵呵地跟我们说:“又去陪女朋友过周末了?”所以,经常是吴老师弟子的女朋友在办公室附近等我们下班,也经常可以看到周末各自的女朋友在我们旁边办公室看书,陪我们一起渡过一个个繁忙的周末。

      大坝安全监测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涉及水工、力学、地质、仪器以及数学处理方法等多个学科。吴老师常常把自己比作是大坝的医生,把监测资料分析比作是给大坝看病,要求我们必须区分哪些是表征、哪些是成因。而面对大量的监测数据、图表,吴老师非常擅长从中发现关键信息,梳理出内在的因果关系。另外,吴老师的记忆很好,尤其对工程项目中的关键数字非常敏感,吴老师曾牵头负责龙羊峡和佛子岭等工程的大坝监测资料分析项目,好多年后吴老师都清楚地记得关键坝段的位移等数据以及变化规律,让我们弟子都非常佩服。

      吴老师不仅对科研项目要求很高,对我们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更是精益求精。从论文选题开始,直至论文定稿,吴老师都会花费大量时间与我们一起讨论,提出注意事项、修改和补充意见。记得我当时的博士论文成稿后送给吴老师审阅,每次吴老师都会对文中存在的问题予以一一指出,大到整体思路和方法,小到用词和版面处理,吴老师均会在论文稿上用铅笔圈出并批注,全文阅完后吴老师会把我叫过去,当面给我讲解重要的修改意见。我的博士论文吴老师一共帮我审了三次,我也修改了三次,才最后通过了这一关。

      吴老师的生活很简朴,从未见他用过什么名牌的物品,衣着也很朴素,从外表上你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位著名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记得在1998年夏天和吴老师一起到福建省电力工业局出差,由于大楼门卫是新换岗的,并不认识我们,看到吴老师和我衣着朴素,不管我们如何解释,非要我们登记,并请楼内人员下楼带领才能进入,后来只好请省局相关工作人员出面解释,大楼门卫于是赶紧向吴老师道歉。

      吴老师很节约,出差能坐火车就不坐飞机,住宾馆也都是合住,但吴老师又特别怕晚上有人打呼,睡不着。有幸和吴老师出过几次差,都是同住一个房间,记得吴老师经常表扬我,“赵斌晚上睡觉好,不打呼,没什么声音。”让我也可以想起自己年轻时,曾经睡觉不打呼,要是现在,恐怕吴老师早就受不了了。

      吴老师的饮食一直以来都很简单,这也与早期皮肤过敏有关,记得吴老师经常吃的菜,无外乎青菜等一些素菜、豆腐和瘦肉,从来不碰海鲜和油腻食物,也从不喝酒。了解吴老师的人,知道吴老师的脾气和习惯,和吴老师一起吃饭也就相对比较简单。在有些应酬场合,吴老师怕影响吃饭的气氛,往往简单吃一点后,会先告辞,同时嘱咐大家再慢慢吃。

      尽管吴老师自己的饮食简单,但总怕我们年轻人油水不够,因为那时侯学生食堂的饭菜也相对简单,没现在丰富,所以会经常安排我们在一起聚餐,而聚餐的地点往往是在顾冲时老师的家里。尽管刚开始时顾老师家里条件简陋,只有一间约20平米的房子,厨房和卫生间还是公用的,但大家在一起还是其乐融融。毕业多年以后,当时参加过的弟子仍然印象深刻,只是一直未能有幸品尝到吴老师亲手做的大排,仍觉有点遗憾。

      那时候吴老师喜欢抽烟,但烟量不大,每天不超过1包,一般抽的是哈德门、小熊猫,后来也抽好点的阿斯玛和红塔山。以至于我毕业后多年,吴老师经常埋怨自己,因为自己当时抽烟,所以弟子中有很多也抽烟。

      吴老师的爱好比较单调,每天晚饭后看看新闻联播,偶尔会看看NBA的篮球赛,记得吴老师最佩服的球星是乔丹、皮蓬和罗德曼,经常会和我们聊聊他们打球的精彩动作。每当聊起NBA的篮球赛,吴老师总是神彩飞扬,津津乐道,言语中有时也会流露出平日难得见到的“童真”。除此之外,吴老师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均投入到工作中。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回想当时在河海的日子,吴老师给予我们的谆谆教导、悉心关怀,使我们弟子受益匪浅。至今我还记得当时吴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人才人才,必须先学会做人,才能够成才”。尽管毕业15年了,现在每每遇到吴老师,吴老师仍会经常谈起那时侯的几届学生,非常关心我们每位学生的成长发展,同时也不断地勉励我们继续努力、创造辉煌!

      时值吴老师出版自传,谨以此文回忆当年琐事,衷心感谢吴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真诚祝愿吴老师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