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追思回忆

  • 我活了“100年”——读《平民院士的回眸》有感
    • 吴中如院士走了,大家都很怀念他。

      吴先生著的《平民院士的回眸》一书中有一个计算,说是自1963年参加工作,至2004年身体出了一些问题,41年里,每年365天,除年初一上午外,其余工作约364天,每天工作至少12小时,如果按照每天8小时工作制计算,已经是100多年了,这确实让人惊叹。原来,人的寿命是可以这样延长的。吴先生即是用此方法,多出来了许多时间,且把握每一束时光,多为社会做贡献,真得值得后人学习。

      我和吴先生有过两次交往。一次是2009年,我参与科技处主持的《三峡工程博物馆展陈方案》项目,在校内评审会上,我是执行汇报人,吴院士作为专家出席了会议。记得,吴先生谈到三峡工程时,眼睛炯炯有神,语言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令我难忘。其中,他说:“三峡工程有三大功能,防洪、发电、航运”,接着又说:“防洪是必要条件,发电是充分条件”,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当时就想,后期的工程博物馆应该重点收集这三大方面的物证材料,好为之后的展陈服务奠定基础。另一次,2009年,我受鼓楼区文化局委托,撰写的《宝船厂遗址——中世纪世界最大的皇家造船厂遗址》一书即将出版,我间接表达了请吴院士帮助写个序的愿望,他欣然应允,且在认真阅读书稿后,为该书作序,真可谓平易近人,回想此事,更加深了我的思念之情。

      这两天,我翻阅了吴先生著《平民院士的回眸》(2015年版)一书,让我进一步走近院士,多了几份感动,多了几份仰慕,多了几份怀念。

      吴先生出生鱼米之乡宜兴,也是全国享有“院士之乡”、“教授之乡”的美誉之地,祖籍应该是浙江绍兴。他故乡位于太湖之滨的宜兴大塍乡西沽渎汇,现为宜兴市新庄街道曹家村汇浜组。在他的记忆中,西沽渎汇河湖交构、沟渠纵横,一条宽10米的小河穿村而过,水中鱼虾清晰可见,水上鸭鹅成群。吴先生一生与水有缘,从出生到水利大学求学与执教,直至几十年来专注守护水利工程的监测与安全。河岸边,讲坛上和工地上,都留下了他扎实的脚印,为水利事业做出了极大地贡献,留给后人许多精神遗产,值得传承。书中,有几点让我深受教育。

      首先,吴先生一生也有许多曲折。他不畏艰难,始终保持敬业、踏实精神,一直前行,从未止步。不管是在河南新乡的豫北实验站,还是新乡地区的电业局,或“文革”期间受到地挫折,以及之后,调回河海大学,每个岗位上,都积极努力,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我想,一个人生存在社会上几十年,会有许多不确定性,或是顺风顺水,或是惊涛骇浪,百炼才能成钢。吴先生的“钢”,就是如此炼就出来的。

      其次,吴先生重视实践,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也是他常常和学生谈到的“工程建设项目不能失败,科学实验允许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他在书中特别谈到了基层的技术实践,对于他成长的作用。他回忆1964年在原阳县小王庄队进行抗旱,他吸取以往教训,组织打水井、挖渠、平地、筑畦等措施,最后使30多亩实验田亩产达350斤,远远高于非实验田的五六十斤亩产。为此,吴先生写了《原阳小王庄畦灌新技术及其效果》一文,引起了广泛地重视,这仅仅是案例之一。吴先生所著的《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及其应用》也是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科技项目,面向龙羊峡、丹江口、佛子岭等50多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对于大坝安全监测监控进行的系统研究与创新的成果。

      吴先生一生获奖之多,论文、论著之多,培养学生之多,这不仅仅是一位学者应尽的学术责任,也直接服务了社会经济发展,穷尽毕身精力,探究水利工程建设最后“一公里”的安全监测问题,贡献了一份聪明才智,水利人应该记住他。潘家铮院士为吴先生一书作序时写道:“人类修建大型水工建筑物已有很长历史,但以往的主要努力,都是放在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上,对建成后的运行工况就不够注意--除非出现了意外。其实,规划设计--施工建设- -运行监测是一个完整的环节,缺少了最后一环,不仅影响建筑物的安全运行,而且形不成反馈通道,构不成一个“闭路系统”,这是非常可惜的……”。且称赞吴先生的贡献,在这样一个崭新的发展领域中,涉及多领域复杂的课题中,“迈开了重要的一步”。

      我在数据库中查询吴先生的论文时,也发现我的岳父任权教授与吴先生的友谊,合作的文章大坝变形监测技术和原型观测资料分析方法研究可谓见证,因为,任教授的研究领域也是大坝安全监测。记得,某年暑假,我也有机会体验一次监测过程。不过,那时候的手段还很落后,点与点之间的观察距离仅仅5到10公里。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测量、监控的进步,也是人类进步的缩影。

      再者,“大爱”与“小爱”。吴先生在“我的理想”一节谈到了三个梦,即:“强国梦”、“强校梦”和“和睦安康的家庭梦”,,充满了“大爱”和“小爱”。吴先生内心的情感是丰富的,这不仅仅在工作上,给人印象的“拼命三郎”,还是一个幽默、有趣的长者。这一点,我们也可以通过吴先生一颗感恩的心,尤其对于陈久宇教授的尊重与感恩多次提及中体会到;从书中“印象”篇十多位学生回忆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得知。如:一次资助学生购房;一次专程看望学生得子,送去两件衣服;一次为学生购软座车票提供证明等,让人感觉温馨;从爱自己的家庭,多次申请调回徐州团聚和书前面专门附了一张参与全国政协会议回来,火车站与夫人的一张合影细微溢出,等等。书中,吴先生对于自己学术上的继承与创新高度浓缩与概括,充分流露出对于自己事业的热爱,及对于河海校史的了如指掌,十分地感染和激励来者。

      最后,书名中“平民院士”的提法,也让人注意。吴先生于1997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前,他除了基层工作及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外,我印象好像没有担任过任何一级行政领导职务。以至于,当他当上院士时,媒体纷至踏来,采访时发现他的办公室过于简陋了,为避免意外延伸出不必要的负面影响,营造一个良好的背景效果,只能临时暂借一间办公室作为背景拍摄了一下,这也算是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吧。还有,吴先生曾和他带“长”的学生开玩笑说,你是“长”(院长),我是“士”(院士),你比我“大”。搞得他的学生愣着呆想半天,一会儿才回过神来。一次幽默,也折射出来一些社会问题。但是,他有一位学生对于“平民院士”的解读也很有新意,称“老师的平民情怀和做人原则,讲坛上是院士,讲坛下是平民”,其实,我也是受到了讲坛下“平民院士”的恩惠者之一呀!

      致敬吴中如院士!